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wǎng)  >   新聞中心  >   兩岸

探訪臺北眷村 竹籬笆里的南村往事(圖)

2016年12月15日 11:22:1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位于臺北四四南村舊址的眷村文物館,已成為臺北觀光景點之一。記者 吳儲岐攝

  高樓林立的臺北信義區(qū),臺北101大廈直聳入云。僅數(shù)百步之遙,有一處眷村如老人般靜靜地佇立于繁華商圈之中。她的名字叫做四四南村,是臺北地區(qū)興建的第一處眷村。

  走進這方寸之地,一段歷史篇章徐徐展開。1948年11月底,青島聯(lián)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家眷渡海抵達基隆港,隨后遷往臺北市日據(jù)時代的日軍陸軍庫房聯(lián)勤第四十四兵工廠暫作停留。因其住所位于四四兵工廠之南,故取名為四四南村,當?shù)鼐用穸嘁浴澳洗濉狈Q呼。

  眷村是指1949年至1960年臺灣當局為自大陸遷至臺灣的國民黨軍人及其眷屬興建的房舍。在許多臺灣人腦海中,眷村通常是這樣的景象:低矮的屋宇、狹小的空間,戶與戶比鄰而居,棟與棟之間僅隔著窄窄的街巷。早期的四四南村亦是如此,許多眷舍異常簡陋,從前門到后門僅數(shù)步之遙,客廳既是餐廳又是臥室還兼廚房和浴室,沒有專門的廁所,廚房和水龍頭也是公用的。

  隨著時光流逝、子女繁衍,生活的現(xiàn)實與艱辛讓兼職副業(yè)成為家家戶戶的無奈選擇。父親們晚上下班后,或到熱鬧的三張犁蹬三輪車,或推著手工小攤到村外賣點心;母親們則做些刺繡、家庭代工,或是到將官家里洗衣服,賺取微薄外快。當初蓋房子因常用竹籬笆與外界隔開,因此“竹籬笆”就成了眷村的代名詞?烧l知道,竹籬笆圈起來的簡陋世界,圈著幾許少不更事孩童們的歡笑,又圈著多少背井離鄉(xiāng)老一代的愁思。

  小小的眷村,猶如縮小的中國。眷村人來自大江南北,口音南腔北調,各省獨具特色的風俗交匯于此,各地漂洋過海的美食五花八門。北方的大蒜、饅頭,南方的白飯、辣椒,生活雖然貧寒,鄰居們卻感情無間。楊伯的水餃遠近聞名,鹵的一鍋鹵味,香味瞬間就擠滿了窄窄的巷子,老饕食客們尋香而來,放學歸家的孩子叫聲“楊伯好”,或撒個嬌,楊伯就賞個水餃吃;劉媽家里人多,月末總是拮據(jù),最容易喂飽一大家人的就是面食了。可天天一樣的口味,時間一長,孩子們也會嘟囔。劉媽就常和南村的各省媽媽們交換食譜,尤其來自北方的方媽更是手工面高手。搭配著“吃面會長高”這句話,加上“你看山東人都長好高”一起食用,孩子們倒也樂在其中。

  四四南村和其他眷村一樣,如封閉空間般,暫時性地將小群體與大社會隔離。眷村是人為的、臨時的社群。住在眷村里的人,沒能及時與外界社會產(chǎn)生共鳴,更別說緊密、自在地融合。彼時,臺灣當局鼓吹返回大陸的決心:“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說“心安理得”也好,道“忍辱負重”也罷,他們自身清楚“這只是一個暫時的住所”,于是將物質匱乏、生活艱難安慰成“亂世中的權宜之計”,而給予他們精神寄托與希望的則是“反攻大陸”的幻夢。他們總想著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返回故鄉(xiāng),但時光荏苒,直到青絲成白發(fā)、少年成耄耋,他們的夢也沒有實現(xiàn),幾十年再也沒能回到海峽對岸的老家。

  眷村也就成了臺灣鄉(xiāng)愁最多的地方。在許多眷村老人心中,臺灣不能算葉落歸根、寄寓心靈之所在,僅僅是遮風避雨、暫托身軀的他鄉(xiāng)。

  時代不停發(fā)展,老舊眷村不可避免地面臨消逝的命運。上世紀90年代,臺灣當局推出“眷村改建計劃”,各地眷村逐漸消失于城市的高樓大廈中。四四南村作為臺灣眷村的代表和一代人集體記憶的物質載體,在原有住戶遷出后,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的風貌延續(xù)了生命,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低吟淺唱著一支婉轉憂傷的歌謠。(吳儲岐)

[責任編輯:張曉靜]

临潭县| 洪泽县| 犍为县| 偏关县| 左权县| 瓦房店市| 吉木乃县| 政和县| 陵川县| 清水河县| 会昌县| 和平县| 凤阳县| 简阳市| 沙湾县| 繁昌县| 社旗县| 中山市| 蓬溪县| 宁明县| 嘉黎县| 沙湾县| 五莲县| 韩城市| 唐山市| 湖南省| 翼城县| 平江县| 遵化市| 肥西县| 徐闻县| 嘉荫县| 临朐县| 山东省| 瑞金市| 黄大仙区| 会理县| 临湘市| 永安市|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