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wǎng)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jīng)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fā)布會 | 新聞人物

獨龍族:傾力守護“生物基因庫”

時間:2009-06-19 10:48   來源:新華網(wǎng)

  新華網(wǎng)昆明6月19日電(記者楊躍萍)在神奇美麗的紅土地上,作為人口較少民族的獨龍族,正在政府扶持下傾力守護著云南的“生物基因庫”。 

  一路顛簸來到層巒疊嶂包裹中的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xiāng),就聽說獨龍山寨一年有500多只山羊被老熊咬死,卻沒人“打”熊!斑@幾年獨龍江森林越來越密,群眾保護意識增強,野生動物隊伍也壯大了!碑?shù)馗刹坑哪貙τ浾哒f。

  在這里,奔騰洶涌的獨龍江兩岸舉目皆綠,向世人彰顯獨龍族人在政府扶持下,保護獨龍江“生物基因庫”取得的碩果--1987年獨龍江地區(qū)林地所占比例僅為51.9%,現(xiàn)在森林覆蓋率高達近90%。

  獨龍江在滇西北擔當力卡雪山和高黎貢山之間奔騰南下,出境后匯入緬甸恩梅開江。獨龍江地區(qū)被植物學家認為是東亞物種多樣化的一個中心舞臺。我國共有14個東亞特有科植物,獨龍江就保存了8科,其中旌節(jié)花科、十齒花科、九子母科等起源于獨龍江。

  地處獨龍江峽谷的獨龍江鄉(xiāng)是全國人口不足8000人的獨龍族主要聚居地。新中國成立前,獨龍族還處于原始社會,主要使用木石農(nóng)具,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時間靠采集、狩獵為生,耕作方式以刀耕火種為主,“火燒地”耕作大部分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地輪歇進行。新中國成立后,政府致力于在獨龍江消除刀耕火種的習俗。由于人口增加和地力衰退,耕作輪歇期縮短,上世紀80年代末,獨龍江流域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和山麓平臺,相當部分退化到只長雜草、矮灌或竹子。

  2001年獨龍江鄉(xiāng)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2003年起全面實施退耕還林,獨龍江畔的火燒輪歇地迅速消失。據(jù)鄉(xiāng)林業(yè)站介紹,獨龍江鄉(xiāng)已多年沒有發(fā)生亂砍濫伐事件,900多農(nóng)戶退耕還林面積逾7000畝,每年還種植1萬多株各類樹木。

  布卡旺村有12戶獨龍族農(nóng)戶。過去布卡旺村每家每年要砍、燒20多畝輪歇地種包谷,但各家各戶糧食經(jīng)常不夠吃。目前,12戶人家固定有10多畝水田和10多畝旱地!半m然種的地減少了,但政府給我們發(fā)放退耕還林補貼糧和最低生活保障金,我們的日子比過去好多了!豹汖堊宕迕衿丈评渍f。普善雷家養(yǎng)了雞和牛,干完地里的農(nóng)活,他和兒子有時還會到家門前淌過的獨龍江中捕魚。由于消除了刀耕火種的習俗,他年輕時候用的弩弓已經(jīng)生銹。

  退耕還林后,當?shù)卣免費向村里人發(fā)放草果苗,派出技術員來指導大家種植草果,全村人均種植草果2畝,少量草果今年已開花結果,即將有收成。

  在獨龍江鄉(xiāng),由于政府對獨龍族農(nóng)戶細致入微的扶持,由此激發(fā)出來的保護“生物基因庫”的熱情隨處可見。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wǎng)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