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一村一寨總關情丨精準扶貧 風起十八洞

2020-08-30 11:28: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湘西的5月,是一年中降水量最為豐沛的時節(jié)。盡管一大早就細雨霏霏,但十八洞村的施芳麗卻依然像往常一樣,做著要出門的準備。

  施芳麗和丈夫龍金彪前些年一直在外省打工,2014年精準扶貧時被識別為建檔立卡戶。2016年他們回到家鄉(xiāng)發(fā)展,現在龍金彪在村里的合作社忙碌,而施芳麗考入了村旅游公司,擔任講解員。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的崇山峻嶺之中。這是一個由四座苗寨組成的村落,因為坐落在喀斯特地貌之上,天然溶洞多,十八洞村因此而得名。

  封閉的地理位置,讓十八洞村的老鄉(xiāng)長期處在一種閉塞的狀態(tài),外來資金和現代生產技術極為匱乏,他們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一直到2013年,這里的人均收入才1668元。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深度貧困村,在精準扶貧三年之后終于甩掉了長期壓在頭上的貧困帽子。2019年,十八洞村老鄉(xiāng)人均收入達到了14668元,而十八洞村的集體旅游業(yè),也成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的一個典范。

  雨過天晴,十八洞村迎來了今天的第一批游客。施芳麗帶著幾位來自廣東的游客朋友也進了山寨。

  十八洞村村民 施芳麗:之前我和我的愛人一直都是在外面打工的,現在我的愛人在家里面也做起了一些產業(yè),養(yǎng)殖土蜜蜂。

  對于施芳麗和十八洞村的老鄉(xiāng)們來說,這一切改變都始于2013年11月3日這一天。

  正是在走訪十八洞村的時候,習總書記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方略,并希望十八洞村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之路。

  當時的石拔啞一家,是村里的特困戶,家里唯一的電器就是一盞節(jié)能燈。精準幫扶不僅讓年過70的石拔啞實現了脫貧,甚至還引導她經營起了自家的小買賣。

  十八洞村村民 施芳麗:還有分紅,就是我們村里面的分紅,這阿婆也有。十八洞村村民每個人都是有股份的。兩個人分了3200元,所以說她的生活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現在的十八洞村,有52名老鄉(xiāng)在村旅游公司從事相關工作,還有14戶開辦了農家樂,加上家家戶戶售賣土特產品,全村旅游收入已經突破千萬元大關,老鄉(xiāng)人均一年可增收4300多元。

  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十八洞村抓準了自然資源優(yōu)勢,將旅游扎扎實實發(fā)展為造福集體的產業(yè),而今,它已經成為花垣縣全域旅游的龍頭。

  除了自然資源,十八洞村還擁有獨特的文化資源,在這個古老的苗寨,苗繡工藝世代相傳,其相關產品也被精準地推向了市場。

  進入5月,退休老支書石順蓮創(chuàng)辦的苗繡合作社開工了,這是來自高鐵公司的一個外貿訂單,6年來,十八洞村的苗繡作為商務禮品,隨著一輛輛出口的高鐵被運往國外。

  十八洞村村民 石順蓮:當年我還是村支書,總書記提到我們兩次,說到我們苗繡很漂亮,說脫貧致富就要因地制宜,所以我就組織我們全村的留守婦女做這個苗繡合作社。

  然而,剛剛著手上馬的繡娘們卻遇到了一個難題,傳統(tǒng)的苗繡如何與當下的流行元素相結合?正當石順蓮一籌莫展之時,扶貧工作隊請專家進山寨開辦培訓班,讓繡娘們順利地繡出了第一針。

  現在,石順蓮的苗繡坊不僅能高質量完成大客戶的訂單,同時還開發(fā)出了適應當今市場的個性化產品。

  十八洞村村民 石順蓮:我們這種包,全部是手工做的,這些布也是土布,是我們用老前輩的那種織布機來織的,這個包賣出去也要四百七八十元,五百元左右。

  石順蓮開辦的苗繡坊,是十八洞村產業(yè)精準定位的成果,它打開了老鄉(xiāng)們的視野,讓大家相信,小村莊里生產出來的東西,照樣可以在大市場里贏得青睞。

  龍先蘭是十八洞村的大忙人,三年前,他帶領村里的老鄉(xiāng)搞養(yǎng)蜂合作社,成效很不錯,外村的43戶貧困家庭也將蜂箱委托給他管理,十八洞村逐漸成為帶動周邊發(fā)展的引擎

  2014年1月,花垣縣委縣政府向十八洞村派駐了精準扶貧工作隊,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龍先蘭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扶貧工作隊幫助他規(guī)劃生產,送他去學習養(yǎng)蜂技術,并爭取到小額信貸,開啟了創(chuàng)業(yè)模式。

  正是在幫扶龍先蘭的過程中,工作隊提出了扶貧先扶志的思路,消除了大家 “等、靠、要”的想法。

  龍建新是附近張刀村的村民,以前靠在外打零工謀生,今年回到家鄉(xiāng)加入了龍先蘭牽頭的養(yǎng)蜂合作社。因為剛學養(yǎng)蜂,一些技術難題需要龍先蘭來現場解決。

  十八洞村以及周邊老鄉(xiāng)養(yǎng)的都是本地的土蜂,大山里一年四季輪番開放的百花就是土蜂的蜜源。

  十八洞村村民 龍先蘭:新王臺我們沒取的話,它也會誕生成新的蜂王。它一箱里面不能有兩個蜂王,它有兩個蜂王它自然要分(箱),我們保持它這個數量,保持它這個品質,我們要保持到冬天,它收入才起來,冬天我們才有大筆收入。

  這種土蜂一年只搖一次蜜,由于是原生態(tài)蜂蜜,因此賣價比較高,是老鄉(xiāng)們脫貧和致富的好途徑。

  十八洞村村民 龍先蘭:去年我有300多箱蜜蜂,我的收入也可以得50萬。所以,你養(yǎng)得好,不出幾年也有那么多錢。

  原來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的龍先蘭,而今作為過來人,也在精準地幫扶合作社的新成員。

  十八洞村地處山區(qū),可用土地少,為了發(fā)展種植業(yè),利用“飛地經濟”的模式,在30多公里之外建設了一個千畝獼猴桃基地。引入外力進行科學種植,村民們不僅可以選擇在這里務工,而且還能享受分紅。2019年,獼猴桃基地首次分紅,十八洞村的老鄉(xiāng)人均獲得了1600元的紅利。

  精準扶貧,要讓每家每戶找到適合自己的產業(yè)。楊勝章,前幾年靠種植黃桃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如今又看上了經濟價值更高的產業(yè)。今年在村里率先種植起了高山生態(tài)有機茶。

  十八洞村村民 楊勝章:我現在就是沒有技術。你們有技術,來指導一下我。

  花垣縣農業(yè)農村局農技員 石勝敏:這個你放心。不管是以后的病蟲害防治、茶園的培管、茶葉加工,都會對你進行特殊的培訓。

  山頂上的這一片平地,就是楊勝章今年開墾的茶園,這里一年四季云霧繚繞,這樣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正是種植高山生態(tài)有機茶的理想之地。

  花垣縣農業(yè)農村局農技員 石勝敏:你怎么不橫著覆膜,現在豎著覆膜兩邊有坎就擋住了,茶園不通風。

  楊勝章其實有自己的小算盤,這樣的垅向安排,是為了方便以后來買茶的人觀看茶葉。不過茶樹的種植和管理是一個技術活,楊勝章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

  花垣縣農業(yè)農村局農技員 石勝敏:里面的土是濕的,用里面的土把它埋進去,輕輕地把兩邊壓實。你不要太使勁壓,一壓它根系就壓斷了,所以我們不能使勁壓,和你栽大田的苗它是有區(qū)別的。

  對于已經找準產業(yè)定位的老鄉(xiāng)來說,將先進的生產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無疑是對他們最精準的幫扶。

  近年來,十八洞村的巨大變化,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者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甚至一些年輕人也開始返回這個小山村。施林嬌是浙江音樂學院畢業(yè)的大學生,她利用時髦的直播帶貨模式,為十八洞村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

  今年3月初,施林嬌團隊發(fā)布了第一條短視頻內容,把鏡頭對準了山寨最有名的土特產——苗家臘肉,疫情期間,村里老鄉(xiāng)的臘肉就經由她的直播間銷售了數千斤,現在,這間小小的直播間更是派上了大用場,老鄉(xiāng)們的山貨、土特產都在這里找到了銷路。

  按照施林嬌的計劃,今天要在這座萬畝茶園進行直播。這里是花垣縣重點打造的扶貧項目,600多戶脫貧老鄉(xiāng)的茶樹也委托基地在進行管理。

  十八洞村村民 施林嬌:像我媽媽在十八洞村也種植了一片茶園,以后我們家的茶葉制作和銷售也將委托給他們。姐姐,你在這兒采摘茶葉啊,你可以教我采嗎?

  十八洞村村民:這個就是采一芯一葉的,一個葉子一個芯,這樣子采。我想幫我們這個茶園打個廣告,我們這個茶是最好的,對身體也是最好的,我希望全國的人來到我們石欄鎮(zhèn)來品嘗茶葉。

  直播,讓施林嬌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xiāng),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貧困的山寨。而現在,十八洞村已經成了有著多種產業(yè)的新農村典范,甚至擁有了自己的工廠。

  當初扶貧工作隊進駐之后,發(fā)現這里水質好,就引入企業(yè),共同開發(fā)山泉水,不僅讓貧困戶中的30多人進廠務工,還讓村集體可以保底分紅50萬元。正是這瓶水,徹底解決了村民新農合和新農保的資金來源。

  精準扶貧不僅極大地改善了老鄉(xiāng)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開放了他們曾經封閉的思想。十八洞村自2014年起開展并堅持至今的道德思想建設,為整個脫貧工作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十八洞村村民小組長 龍書優(yōu):環(huán)境衛(wèi)生肯定要整改,這次要被扣5分了。如果你想多得分,那還要靠你自己去努力,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好的時候,你自然就得高分。

  目前,十八洞村又在探索“互助五興”農村基層治理新模式,并且與年底的集體經濟分紅綁在一起。希望通過這個舉措,讓老鄉(xiāng)們在物質脫貧的同時,在精神層面也能有一個飛躍。

  精準扶貧,風起十八洞。從極度貧困的老苗寨,到現在成為“精準扶貧”的典范,十八洞村的苗家兒女們沒有躺在政策的恩惠下吃“現成飯”。在扶貧工作隊和村支部的引領下,奮斗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開辟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脫貧之路。

  (編輯 豐樹琪)

[責任編輯:張亞靜]
错那县| 军事| 邹城市| 慈利县| 双江| 儋州市| 上高县| 武隆县| 牟定县| 云林县| 房产| 碌曲县| 宁武县| 涟水县| 佛教| 武强县| 施甸县| 河西区| 正宁县| 峨边| 平乐县| 资中县| 潮州市| 宣恩县| 尤溪县| 宁河县| 宁强县| 湖口县| 庄浪县| 普陀区| 津市市| 甘德县| 磐石市| 光泽县| 丰县| 平乡县| 格尔木市| 江津市| 白河县| 玉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