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反腐” 誤讀背后的渴望

時間:2014-07-14 14:48   來源:廣州日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決策研究組發(fā)現(xiàn),受賄金額越多,受賄行為對大腦的刺激就越大。這一說法促使外界討論是否可以利用藥物或治療方法來抑制腐敗傾向。“吃藥反腐”說隨之引發(fā)公眾關注。(7月13日《新京報》)

  這篇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公平準則受金錢調節(jié)的神經(jīng)基礎》的論文,的確能帶給人們一定的想象:既然大腦某個部位活躍程度越高,此人傾向于違背公平、選擇金錢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用藥物抑制這個部位,是不是就能減少其對金錢的貪婪呢?僅以想當然的態(tài)度來看,得出這樣的猜想倒也可以理解。

  然而,在理論和復雜的社會行為之間,還隔著太多不確定因素,兩者絕不能簡單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退一步講,即使真的存在這種可能,也不能將之作為反腐手段,因為官員不是小白鼠,更不是病人,豈能服藥預防腐敗?假如對金錢的貪婪可以服藥預防,對于全民皆有的人性缺點,可否以全民服藥來減少呢?顯然不能。

  可見,“吃藥反腐”不過是大眾想象力的一次發(fā)揮而已,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認識到其實施的可能性不大。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愿意關注并討論此事,這里面似乎透露出一種心情:“吃藥反腐”最大的好處在于提前預防,假如在腐敗發(fā)生之前就做好預防,反腐的效果無疑將更好。也許,“吃藥反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此。

  反腐的成效,除了可以用查處了多少官員來衡量外,更可以用多少官員保持了清廉來判斷。相信公眾熱議“吃藥反腐”,是因為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并對制度反腐充滿期待,希望與事后查處相配套的,還有從源頭上的預防。有腐必反之后,繼而出現(xiàn)無腐可反,才是公眾最愿意看到的成果。

  此外,“吃藥反腐”雖不可取,但心理干預和思想塑造,是可以借用于預防反腐的。雖然不能讓官員提前吃藥,但加強反腐教育和為官修養(yǎng)總不會有問題。總之,“吃藥反腐”雖是誤讀,但誤讀中透著渴望。(羅志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