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傳統(tǒng)建筑的前世今生 同根共源的見證

時間:2013-06-04 08:34   來源:新華網(wǎng)

  不少赴臺旅游的大陸同胞會走進臺北最老的社區(qū)“艋舺”,造訪香火鼎盛的龍山寺。這座建于乾隆年間的三進四合院建筑古意盎然,雕刻、彩繪、楹聯(lián)無不精美,默默述說著“唐山過臺灣”的陳年往事。

  臺北開發(fā)初期,瘟疫頻傳,福建泉州籍移民將老家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捐建了艋舺龍山寺。1919年,這座廟宇經(jīng)過一次重要改建,奠定了今天的規(guī)模和樣貌。

  是誰主持了那次建設(shè)?從事閩臺建筑研究多年的廈門大學教授戴志堅告訴記者,清代有不少漳、泉名匠師應(yīng)聘赴臺,名氣最大的是泉州派大木匠師王益順。他59歲時率十多位匠師前往臺北,除艋舺龍山寺,在臺12年間還督造了鹿港天后宮、臺北孔廟等諸多建筑。

  “閩臺文化具有密切的交融關(guān)系,臺灣傳統(tǒng)建筑幾乎是閩南、粵東傳統(tǒng)建筑的移植!贝髦緢哉f,建屋蓋房對中國人來說是神圣的大事,入臺移民在事業(yè)有成、家族興盛后,懷念祖籍地的建筑形式,都把聘請大陸匠師為自家建屋視作榮耀。

  廈門鼓浪嶼島上,有一處特殊庭園珍藏著一段跨越海峽的沉痛思念。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zhàn),清廷戰(zhàn)敗割臺,時任臺灣墾首大臣的林維源含恨離臺回閩。其子林爾嘉承業(yè)后,因懷念臺北故園“板橋別墅”,在鼓浪嶼仿建了一座“菽莊花園”。

  2008年,“菽莊花園”與“板橋別墅”締結(jié)為“姊妹園”。歷經(jīng)滄桑,先人寄情猶存,而今人不再咫尺天涯,兩座曾經(jīng)的私家宅院已成為兩岸同胞休憩涵養(yǎng)、往來互動的公共空間。

  “兩岸建筑文化共同源于中華建筑文化,閩臺傳統(tǒng)建筑是兩岸人民同根共源的歷史見證和情感相通的橋梁!贝髦緢哉f。

  戴志堅常年深入田野調(diào)查研究,拍攝了不少影像資料,但其中一些如今已成“遺照”。一段時間以來,部分民居古建被毀或遭遇無力修繕等窘境,令他深感痛心。

  在臺灣,開發(fā)與保護的矛盾同樣存在,古舊建筑也曾度過無奈凋落的歲月。  1963年出版的一期《臺灣文獻》中,有文章寫到:“大安林宅創(chuàng)于清乾隆年間,……其雕刻技巧之精美,皆使用優(yōu)良木材,可稱為臺北市古先住宅之冠!比欢,在市區(qū)道路擴建時,這處古宅卻沒有逃脫被拆除的命運。

  雖然學界當時的大聲疾呼未果,但最終促使臺北市政府多年后異地重建了“林安泰古厝”。臺灣學者李乾朗認為,這一事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讓臺灣各界開始凝聚共識,一同參與古跡保護運動。

  近年來,隨著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兩岸在古建筑保護方面也在匯集力量,希望共享經(jīng)驗與資源,共同解決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新竹北埔客家村有著170多年歷史,如今還存留不少古舊建筑。在一處修復(fù)后開起茶肆的老屋里,店家一番話道出了兩岸合作保護古老民居的愿望:“在臺灣要保存老房子很困難,老師傅凋零了,老工法失傳了,要修就得去大陸請師傅!

  金門保存著許多閩南紅磚建筑,整修時也遇到類似問題。當?shù)厝耸坎痪们斑在呼吁臺灣當局盡快放寬對大陸相關(guān)工程人員的工作限制:“眼看著祖?zhèn)鞯睦戏孔右粭澖右粭潈A頹,希望趕緊讓對岸師傅來幫忙搶救!

  2010年,以“閩系紅磚建筑的保護與傳承”為主題的兩岸文化遺產(chǎn)保護論壇在福建舉行。與會的兩岸人士提出,兩岸紅磚建筑保護都面臨挑戰(zhàn),應(yīng)當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借鑒。

  人們欣喜地看到,去年舉行的相關(guān)研討會將議題進一步深化,聚焦于兩岸聯(lián)手推動閩臺紅磚古厝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其后不久,大陸文物主管部門將閩南紅磚古厝聚落列入了申遺預(yù)備名錄。

  對于文化重要載體的傳統(tǒng)建筑,兩岸同胞懷有同樣的熱愛與擔當。人們有理由相信,在大交流大合作的背景下,兩岸同胞攜手,定能為中華民族保護好共同的美麗家園,存續(xù)好共同的文化資產(chǎn)。(記者陳鍵興、許雪毅、陳君)  

編輯:郜利敏

相關(guān)新聞

圖片

本網(wǎng)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诏安县| 庆城县| 长子县| 济源市| 苍梧县| 维西| 襄城县| 旌德县| 中卫市| 东港市| 铅山县| 通化县| 家居| 汉阴县| 阜新| 宣城市| 大同县| 会宁县| 临漳县| 金溪县| 佛坪县| 临洮县| 成安县| 丹凤县| 五寨县| 黔东| 岫岩| 渑池县| 从江县| 黎川县| 黔江区| 石阡县| 拜城县| 阿拉善右旗| 洪江市| 青神县| 江阴市| 灵璧县| 祥云县| 皋兰县|